第76章 初雪(1 / 2)

姑苏城的初雪,来得细碎而猝不及防。

细密的雪粒子被凛冽的北风卷着,敲打在店铺的幌子上,发出沙沙的轻响。

街道行人步履匆匆,呵出的白气在寒风中瞬间消散。

“来来来!瞧一瞧,看一看啦!新鲜出炉的‘蜂窝煤’!比木炭火力更旺,比木炭更耐烧,一块顶三块,省柴省心又省钱!包您用了都说好!”

一家新开张的店铺前,伙计裹着厚棉袄,脸颊冻得通红,却卖力地吆喝着,声音在清冷的雪天里格外响亮。

这铺面不大,位置却不错,是江云软磨硬泡从自家娘子唐清婉手里要来的。

招牌上“唐家煤炭”四个字,墨迹犹新。

江云裹着裘皮大氅,站在店铺斜对面的茶肆二楼临窗位置,静静观察着。

他心中感慨:在这寸土寸金的姑苏城,若非背靠唐家这棵大树,他这蜂窝煤生意,恐怕真得从街头摆摊开始了。

想想那“悦来酒楼”的波折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拿下,更觉这店面来之不易。

伙计的吆喝和店铺中央那个呼呼冒着热气、炉火正旺的特制煤炉子,逐渐吸引了路过的行人驻足。

雪粒子落在炉口附近,瞬间化作一缕白烟。

一个穿着半旧棉袍的中年男人搓着手凑上前,狐疑地打量着炉子里那块布满孔洞、正烧得通红的黑色“石头”。

“小哥,你这……黑疙瘩,真能当炭烧?看着跟石头没两样啊!”

“这位爷,您往这儿瞧!”伙计精神一振,侧身让开,指着炉膛里跳跃的橘红色火舌,“这叫蜂窝煤,专门配咱这炉子使!您看这火苗,多带劲!”

他手脚麻利地在炉子上架起一口小铁锅,舀了半瓢冷水倒进去。不过片刻功夫,锅底便密集地泛起小气泡,水汽蒸腾,伴随着“滋啦滋啦”的滚沸声,锅盖被顶得轻轻跳动。

“嘿!这劲儿,还真不小!比我家那炭盆子快多了!”中年人眼睛一亮,忍不住又凑近了些,感受着炉火散发的暖意。

“爷您慧眼!”伙计趁热打铁,拿起一块新的蜂窝煤,指点着,“您别看它黑,点起来可容易!”

“头回用这炉子,先在底下垫点烧着的柴火或者碎炭,把这煤饼往上一放,孔眼对齐了,一会儿功夫就引着了!”

“往后啊,就只管往上续新煤饼,对齐孔眼就成,保管它烧得透透的!”他边说边演示着对齐的动作。

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,看着那持续旺盛的炉火和迅速烧开的水,啧啧称奇,议论纷纷。

有人伸手在炉子边烤火,脸上露出舒服的神情。

“这炉子最绝的是啥?”伙计提高了声调,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,“您晚上做完饭,不用费劲熄火!”

“往里头加块新煤饼,把这进风的铁门儿这么一关严实,”他“哐当”一声合上炉门下方的风挡,“再把这炉顶的盖子这么一盖!”他盖上炉顶的盖子。

“嘿!您就踏踏实实睡觉去!这火啊,能在里头闷着,慢悠悠地烧上一整夜!等您明儿一早起来,打开门儿,添块新煤饼,那火‘腾’地一下就旺了!不过要特别注意,这个使用蜂窝煤的地方要注意通风,可别在密闭的地方使用,这个很重要!”

“还有就是炉子后面这根大的通风管,和普通炉灶一样,类似于烟囱,需要将这个出气口通向房子外面,也可以直接连接到原来的烟囱上。”

“烧水、煮粥、热饭,省了您早起生火烟熏火燎的功夫!大冬天里,睁开眼就有热水热灶,您说美不美?”

人群中爆发出更热烈的议论声,尤其是几个主妇模样的人,眼睛都亮了。

“听着是好!那这煤饼和炉子,得多少钱?”终于有人问出了最关心的问题。

“这位客官问到点子上了!”伙计清了清嗓子,“敢问大伙儿家里烧上好的木炭,一天下来,得花多少?”

“少说也得五六十文!”一个穿着体面的老者答道。

“老爷子说得差不离!”伙计一拍手,“可用咱这蜂窝煤呢?一户人家,一天三顿饭,加上烧水洗漱,夜里闷着火,顶天了也就用三到四个煤饼!”

“咱这蜂窝煤,一个只卖三文钱!算下来,一天不超过十二文!”他故意拉长了“不超过十二文”几个字。

人群中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和嗡嗡的议论,显然被这巨大的差价惊到了。

“还有更划算的!”伙计趁热打铁,“开业大酬宾!凡一次性购买一千个以上蜂窝煤,立送二十个!白送的!折算下来,相当于又省了六十文!”

“一个人买不了这么多?没关系!您可以叫上左邻右舍,亲朋好友,大家伙儿凑个一千个,一样送!这叫有福同享,有暖同享嘛!”伙计的吆喝充满了鼓动性。

人群的骚动更大了,不少人已经开始交头接耳商量着合买。

“那这炉子呢?”又有人问。

“这宝贝炉子,用料扎实,做工精细,经久耐用!”伙计拍了拍炉身,发出沉闷的响声,“一口价,五十文!您想想,省下来的柴炭钱,几天就回本了!保管您用上十年八年不带坏的!”

“五十文?!” “真能用那么久?” 惊叹声此起彼伏。这个价格,对于普通人家虽然也不算小数目,但对比其带来的便利和长远节省,极具诱惑力。

已经有心急的人开始询问怎么付钱,怎么登记合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