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府小院,偏房。
江云正伏案疾书,笔下是关于石炭矿开采的详尽计划与安全守则,字字斟酌,力求周全。
赵王离京后,江云如愿拿到了矿山地契,开采石炭矿成了他眼前最紧要的头等大事。
然而,这份宁静很快被打破。
“姑爷!姑爷!” 清脆如银铃、却带着锲而不舍劲头的声音在耳边响起。
小青像只不知疲倦的百灵鸟,轻盈地蹦跳着凑到书案旁,乌溜溜的大眼睛满是期待,手里还宝贝似的捧着一卷书稿——正是那本《白蛇传》。
“小青都看完三遍啦!白娘娘和许仙的故事太揪心了!姑爷,您什么时候写新话本呀?下一本写什么?还是人妖相恋吗?还是人鬼情未了?”
她连珠炮似的发问,小嘴叭叭个不停,试图用音量驱散江云笔下的“俗务”。
江云笔尖一顿,一滴墨汁晕染开来。
他无奈地叹了口气,揉着发胀的太阳穴:“小青啊,这话本故事又不是地里的大白菜,浇水就能长出来。它需要时间,需要灵感!你看我这儿……”
他用鹅羽笔杆点了点案头的计划书和安全守则,“千头万绪,忙得脚打后脑勺。你要是实在闲得慌,不如去帮帮娘子打理账本?”
“哼!” 小青撅起嘴,叉着腰,一脸的不服气,“姑爷您自己都躲在这儿偷懒,倒来支使我!我就要新话本!” 她说着,竟胆大地伸出纤纤玉指,作势要去抽江云手中的笔。
“你……” 江云一时语塞,竟被这小丫头片子堵得哑口无言。
他确实没去帮忙,但这“偷懒”的罪名,扣得实在有点冤。
目光扫过安全守则一栏,他眉头拧得更紧。
这个时代,没有安全帽,没有支撑架……矿工挖矿,几乎是拿命在赌。
如何最大限度保障安全?这成了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。
烦躁之余,一个念头闪过。他搁下笔,目光转向旁边正百无聊赖、拿着根草茎逗弄窗台上蚂蚁的小环。
“小环,城里可有手艺精湛、专做竹篾器具的匠人?比如竹篓、竹筐之类的?”
“竹篾?”小环猛地抬起头,眼中瞬间迸发出光彩,“唰”地一下站直了身子,“有啊有啊!城西柳条巷就有一家!公子是要买竹篓吗?小环认得路,带您去!”
被“禁足”府中多日的她,此刻如同放出笼的鸟儿,兴奋得几乎要原地转圈。
“嗯,是要去看看。” 江云点头,但并未立刻起身,“不过出门前,还得弄个东西。”
他重新铺开一张宣纸,拿起特制的炭笔,手腕翻飞,线条流畅而精准。
不多时,一顶结构独特、带着帽檐的竹编头盔便跃然纸上。
线条疏密有致,立体感十足,甚至标明了内部衬垫和系带的构想。
“呀!公子,这是什么新奇玩意儿?像个倒扣的篮子,又不太像……”小环好奇地凑过来,眼睛瞪得溜圆。
连小青也被吸引了注意力,暂时忘了话本,探头探脑地看:“怪模怪样的,姑爷,这是个什么东西?”
江云被两人叽喳得头大,没好气地挥挥手:“去去去,说了你们也不懂,别打扰我思路。” 他粗暴地打断了她们的追问,心中却更添一丝无奈。
收拾图纸准备出门时,目光不经意扫过书架上另一卷尘封的计划书——《姑苏大剧院筹建纲要》。
那关于舞台、灯光、演员、剧本的种种构想,曾让他热血沸腾。
可如今……江云揉了揉眉心,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:“唉,当初怎么就管不住这手,挖了这么多坑?石炭矿、剧院、新话本……哪一样不得费尽心血?这‘平静日子’,简直比打仗还累!”
姑苏城,市井喧嚣。
江云带着欢呼雀跃的小环和两个沉稳干练的小厮出了府门。
小青虽眼巴巴的,但作为唐清婉的贴身丫鬟,终究还是留在了府里。
刚一踏入繁华街市,小环便如鱼得水。
“公子公子!您看那糖葫芦,红彤彤的,裹着亮晶晶的糖衣,看着就甜!”
她扯着江云的袖子,指向一个扛着草靶子的老汉,大眼睛里满是渴望。
“买!” 江云如今手头宽裕,靠着话本和凝香阁的分红,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还需要找唐清婉要钱的赘婿。
当然,前提是远离真正的销金窟,这点小要求自然满足。他走过去,爽快地买了四支最大最红的糖葫芦,人手一支。
两个小厮拿着糖葫芦,面面相觑,脸上表情古怪。
他们已是成年汉子,对这孩童零嘴实在提不起兴趣,可姑爷这份不把他们当下人的平等心意,又让他们心头暖融融的,一时手足无措,只能傻愣愣地举着,跟在一旁。
小环可不管这些,心满意足地舔着糖衣,拉着江云东瞧西看。
胭脂水粉摊前流连,杂耍艺人圈外喝彩,看到精巧的泥人面塑更是挪不动步。
江云也由着她,脸上带着宠溺的笑,偶尔还掏钱买下她看中的小玩意儿。
直到日头渐高,江云才想起正事,轻轻敲了下小环光洁的额头:“小环啊,你可别忘了正事呢?那卖竹篾的柳条巷在哪儿?”
“哎呀!” 小环如梦初醒,懊恼地一拍脑袋,吐了吐舌头,“光顾着瞧热闹,差点给忘了!这边这边!”
柳条巷深处,一间低矮的铺面前。
这里与主街的繁华截然不同,显得安静而朴素。
铺面不大,门口和檐下挂满了各式竹编器具:精巧的食盒、结实的背篓、细密的簸箕、轻巧的斗笠…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竹篾清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