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五成把握(1 / 2)

寒来暑往,秋收冬藏。

一场透雨,总算浇熄了秋老虎最后的凶性。空气里终于带上了几分清爽的凉意,拂在人脸上,有种洗去尘埃的舒畅。

但在歙州,由刺史刘靖亲手点燃的那把新政之火,却丝毫没有降温的迹象,反而愈烧愈旺,如燎原之势,席卷了下辖六县的每一个角落。

清查隐田,核验黑户。

这两件事,自古以来便是地方官府心照不宣的油水地,是上不得台面的潜规则。

州中哪个富商、哪个地主豪绅,手里没个百十亩不入黄册的田,没几十个藏匿起来不缴税赋的佃户?

换做别处,这便是天大的难事。

哪怕朝廷派下个铁面无私的巡按御史,面对那如同蛛网般遍布州县的关系网,大多也只能是无功而返。

那套流程,歙州的老吏们都熟稔于心。

先是新官上任,三把火烧得噼啪作响,文书贴满城墙,衙役四处奔走,声势浩大。

然后,州中最大的几个士绅宗族便会“恰好”聚在某家茶楼的雅间里。

为首的族老呷一口香茗,慢悠悠地开口,定下调子:“新来的大人要政绩,咱们做子民的,不能让大人难做。”

于是,一场心照不宣的交易便开始了。

各家分摊一下,凑出几十亩最贫瘠的坡地,再从庄子里挑出十几个老弱病残、吃白饭的佃户。

名单拟好,自有相熟的胥吏在“清查”时“意外”发现,然后如获至宝般上报。

新官得了“政绩”,士绅保住了九成九的家底,胥吏拿了孝敬,皆大欢喜。

最后,新官在嘉奖公文上用印,士绅们设宴款待,宾主尽欢。

一场轰轰烈烈的清查,就这么糊弄了过去。

开场时动静再大,最后也只是敲锣打鼓送走一尊神,什么都留不下。

但歙州现在不同了。

刘靖的手段,简单、粗暴,却有效得令人心头发麻。

他先是破格提拔了一批以方蒂为首的寒门士子。

这些人苦熬多年,一朝得志,既有对刘靖知遇之恩的感激,更有对自己前程的无限渴望。

他们办起事来,一个个都像红了眼的狼,恨不得觉都不睡,只为早日做出成绩,好在官场上再进一步。

接着,便是对吏治的铁腕整顿,将那些盘踞在府衙县衙里数十年的老油条们敲打得服服帖帖,彻底扫清了那股散漫狡诈的风气。

在萝卜加大棒的双重作用下,政令推行得势如破竹。

而那条“胥吏可为官”的新政,更是让沉寂百年的阶层壁垒,第一次出现了松动的裂痕。

消息不知从何处流传开来,先是在小范围内传播,随即像是长了翅膀一样,飞速传遍了整个歙州。

一时间,六县县衙,乃至郡城刺史府的门槛,几乎都要被前来应征胥吏的人给踏破了。

这日,天还未亮,落榜秀才孙恪就起了个大早。

昏黄的油灯下,母亲正戴着顶针,一针一线地为他缝补着儒衫袖口处磨开的线头。这是他唯一一件还算体面的衣裳。

“娘,我自己来吧。”

孙恪走过去,有些心疼地看着母亲布满细纹的眼睛。

“你懂什么,仔细扎了手。”

母亲没有抬头,手指却微微一颤,低声道:“恪儿,真要去?那……毕竟是胥吏啊,被人瞧不起的……”

孙恪沉默地看着母亲飞针走线,许久才开口,声音沙哑却坚定:“娘,时代变了。儿子读了这么多年的书,不能总让您和爹受穷。刘刺史是做大事的人,他给咱们这些没门路的人开了一条新路,儿子不去争一争,这辈子都不会甘心!”

母亲的动作停顿了一下,最终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。

她剪断线头,将补好的儒衫递给儿子,仔细地为他抚平衣领。

“去吧,穿暖和些。”

孙恪接过尚带着母亲体温的衣衫,郑重地穿在身上。

他攥紧了拳头,指甲深深嵌入掌心,一股从未有过的决心让他挺直了腰杆。

一路上,他甚至在心里盘算着,若是能选上,定要兢兢业业,不贪不占,争取早日做出成绩,让刺史大人看到自己的才能!

或许三五年后,自己也能穿上那青色的官袍,光宗耀祖。

然而,还未靠近县衙,远远传来的鼎沸人声,就让他心头一沉。

等他转过街角,看到那番景象时,整个人都僵在了原地。

县衙门前,人山人海,黑压压的一片,几乎要将整条街道堵死。

人挤着人,肩并着肩,那阵势比乡里十年一次的大集还要夸张数倍。

空气中弥漫着汗水、尘土和劣质脂粉混合的复杂气味,熏得人头晕。

这些人里,有像他一样穿着儒衫、满脸书卷气的读书人,他们脸上带着矜持,眼神里却藏不住焦灼。

有穿着绸缎、一看便知是商贾子弟的年轻人,他们神态倨傲,却也耐着性子踮脚张望。

甚至还有一些衣着朴素,却眼神热切的年轻人,他们或许是城中小商贩的子弟,或是读过几年私塾却无力再考的寒门学子。

所有人的脸上,都写着同一种情绪——渴望。

对未来的渴望,对改变命运的渴望。

“让一让,劳驾,让一让!”

孙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才从人缝里挤到了前面。

他的儒衫被挤得皱巴巴,发髻也有些散乱,但他顾不上了。

他听到身旁几个读书人在低声交谈。

“唉,早知如此,放榜那日便该来的。我当时还拉不下面子,觉得应征胥吏是自甘下贱,与那些鹰犬为伍,有辱斯文。谁曾想……这才几日功夫,竟有这许多人来争抢!”

“谁说不是呢?我听闻昨日祁门县那边,为一个录事的空缺,两个秀才公当场打了起来,头都打破了!斯文扫地啊!”

“斯文能当饭吃?何止啊!你们听说了吗?朱家那个小胖子朱政和,放着大好的家业不继承,竟也跑去当了胥吏,听说还被胡别驾看重,如今在刺史大人身边当书吏呢!这可是天大的前程!”

议论声像针一样扎进孙恪的耳朵,让他本就忐忑的心更加慌乱。

他踮起脚尖,拼命朝里望去,只见县衙门口的墙上,贴着一张崭新的告示。

最上方“招募已满”四个墨色淋漓的大字,如同四盆冰水,从他头顶浇下,让他从里到外凉了个通透。

人群中,传来一阵阵失望的叹息声和压抑的咒骂声。

有人不甘心地高声问道:“官爷,当真一个空缺都没有了吗?我……我识字,我还会算术!我不要钱粮,管口饭就成!”

县衙门口维持秩序的衙役不耐烦地挥了挥手里的水火棍:“都说了招满了!下次,下次再招,都散了吧,别堵着门口!”

人群渐渐散去,孙恪却像一尊被抽走了魂的泥塑,呆立在原地。

他不是不甘心。

这一幕,像一记重锤,狠狠砸在了他的心上。

曾几何时,胥吏在他们这些读书人眼中,是与“走狗”、“鹰犬”无异的贱籍,是避之不及的存在。

可如今,竟成了人人争抢的香饽饽。

这歙州的天,是真的变了。

他抬起头,望着那高悬着“歙县”二字的县衙牌匾,以及衙役们那一身崭新挺括、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红黑制服,心中忽然没有了失落,反而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。

刘刺史,让无数困于泥潭的人,第一次看到了向上攀爬的阶梯。

他深吸一口气,转身离去。

他要去温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