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2章 一个比一个奇葩(1 / 2)

最近这段时日,歙州城内的百姓忽然发现,似乎有些不对劲。

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欺行霸市、刁难索贿,看谁都像欠他们八百吊钱的胥吏们,好似在一夜之间换了个人。

变得彬彬有礼,谦逊有加,神态和颜悦色,甚至就连说话的语气,都比以往温柔了几分。

城南卖豆花的汪老三对此感触最深。

前两日他照常挑着担子出摊,豆花的甜香还没飘出多远,就见到县衙的书吏钱不留背着手,溜达着迎面走来。

钱不留姓钱,不留是坊间百姓给他起的外号,意思是什么东西,只要过了他的手,一根毛都不留。

汪老三心里咯噔一下,暗道一声倒霉,几乎是出于刻在骨子里的本能,手一哆嗦,就从钱袋里摸出两枚油腻的铜钱,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意迎了上去。

换作以往,这钱不留会眼皮都不抬一下,用一手炉火纯青的“袖里乾坤”,在与他擦身而过的瞬间,神不知鬼不觉地将铜钱卷入袖兜。

随后,再装模作样地走到摊前,清清嗓子,白嫖一碗加了些麦芽糖的滚烫豆花儿,吃完嘴一抹,哼着小曲走人。

可今日,那钱三儿却像见了索命的无常鬼,隔着三五步远就猛地刹住脚步,满脸惊恐,仿佛汪老三手里那两枚铜钱是什么烫手的烙铁。

他迅速扭头四下张望,像只受惊的耗子,确认没有旁人注意,这才一个箭步窜到汪老三跟前,压低了声音,几乎是咬着后槽牙呵斥道:“汪老三!你这是想害死我?!”

这番举动,让汪老三当场就懵了,他举着铜钱的手僵在半空,讪讪地笑道:“钱爷,俺……俺这不是孝敬孝敬您么,老规矩了……”

“规矩?什么狗屁规矩!”

钱三儿的脸都吓白了,一把推开他的手,铜钱“当啷”一声掉在地上。

他指着那铜钱,声音都在发抖:“休要胡说八道,俺吃的是皇粮,何须你来孝敬,去休,往后莫要如此。”

说罢,钱三儿便像是躲避瘟神一样,脚下生风,头也不回地匆匆走远,一溜烟就没了人影,独留汪老三一人愣在原地。

他看着地上的铜钱,满头雾水地喃喃自语:“这……这是咋了?害了失心疯?”

坊市内,几个正在纳鞋底、摘菜叶的妇人聚在一起闲聊,也说起了这桩桩件件的奇事。

“哎,你们听说了吗?昨日我家那口子去县里缴秋税,那帮平日里鼻孔朝天的吏员,居然破天荒给他倒了碗水喝!还说‘辛苦了’!吓得我家那口子回来腿肚子还转筋呢!”

“可不是嘛!我前儿个去市集,亲眼瞧见张屠户的肉摊子被个毛孩子撞翻了,一扇猪肉掉地上全是灰。一个管市集的吏员路过,你猜怎么着?非但没趁机捞油水,还蹲下身子帮着把肉都捡起来了。捡起来了啊!我说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!”

众人七嘴八舌,啧啧称奇。

一个刚从城里大户人家帮佣回来的妇人喝了口水,压低了声音,神秘兮兮地说道:“俺晓得是咋回事。”

“俺做活时,听主家说了,是新来的那位刘刺史,下了死命令!”

她伸出一根手指,比划着:“刘刺史在府衙里立了个‘监察箱’,让老百姓有冤的去投状子。还派了亲卫便衣上街,专门盯着这帮胥吏。”

“说是哪个再敢伸手要一个子儿,不光要扒了那身皮,还要全家老小都发配去大会山修城寨!”

“我的乖乖!这么狠?”

“原来是刘青天下的令啊!”

“我说呢!这帮吃人不吐骨头的豺狼怎么突然就改吃斋念佛了!”

“刘刺史真是咱们老百姓的救星啊!”

一时间,坊间巷里,对这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新任刺史,夸赞之声不绝于耳。

当整个歙州城因吏治清明而焕然一新时,郡城府衙之内,风气更是为之一变。

以往,这里不到日上三竿,是听不见几声人语的。

胥吏们抄着手、喝着茶,能坐着绝不站着,能躺着绝不坐着,一份文书能传来传去耗上一天。

可现在,天刚蒙蒙亮,整个府衙就活了过来。

廊道间人影穿梭,脚步匆匆,偶尔有人跑得急了撞在一起,也只是飞快地拱手道歉,然后捡起掉落的文书继续狂奔,生怕耽误了自己的差事。

末位淘汰是跟鞭子,可更重要的,是那锁厅试!

一旦考上,便可脱吏为官啊!

所谓只是一字之差,但却犹如天壤之别,一个是贱籍,一个却是官老爷,如何能相提并论?

朱政和此刻就身处这股新风之中。

他穿着一身崭新的红黑相间胥吏服,胸口绣着一个“书”字,抱着一叠刚整理好的公文,脚步匆匆,朝着大堂后方的刺史公舍快步走去。

科考落榜之后,他回到家中,结结实实地消沉了两日。

第三天,他顶着两个大黑眼圈,鼓起这辈子最大的勇气,在饭桌上对父母提了一嘴,说自己想去府衙应征胥吏。

此言一出,朱家二老当场就吓坏了。

“儿啊!”

朱母手里的筷子“啪嗒”一声掉在地上,满腹准备好的牢骚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,只剩下无尽的担忧。

她一把抱住朱政和,眼泪都下来了:“儿啊,是娘不好,是娘逼你太紧了。咱不考了,这劳什子的官咱不做了。你可千万别想不开,作贱自己啊!”

毕竟胥吏乃是贱籍,千年以降,皆是如此。

朱家虽非大富大贵,却也是正经的书香门第,族里还出过一名七品官!

这要是儿子去做了胥吏,老朱家的脸面可就丢到诃陵国去了,九泉之下如何面对朱家列祖列宗?

一贯严厉的朱父倒是没有立刻发作,他那张老脸铁青,死死盯着儿子,厉声斥问:“混账东西!你是不是故意装疯卖傻,以为这样就能逃过读书,蒙混过关?我告诉你,就算打断你的腿,你也得给我继续考!”

“爹,娘,你们听我说完!”

朱政和脸憋得通红,赶忙将黄锦偷偷告诉他的那个惊天消息说了出来。

“如今的刺史府不一样了!新来的刘刺史亲口许诺,只要胥吏考评优异,便可有锁厅试的机会,一旦高中,可择优转为正经官员,授以官身,这叫‘吏员转授’!”

朱父朱母听得将信将疑。

让一个饱读诗书的秀才去做胥吏,这简直是把玉器往泥坑里扔,自甘堕落。

可“转官”二字,又带着一股致命的诱惑,像是一块吊在眼前的肥肉。

夫妇二人商量了一夜,第二天便托了相熟的关系,花了不少钱去县衙与府衙之中打听。

结果得来的消息,与自家儿子所言一般无二。

于是,朱家二老商议了一整夜,第二天便点了头,松了口,同意朱政和去府衙应征胥吏。

作为第一个应征胥吏的读书人,到底是受到了优待。

仗着自己参考秀才科的读书人身份,加上字一手好字,主动应征胥吏后,立即被引荐到了胡三公面前。

问了他所治何经,又考校了一番学问。

最后,胡三公眯着眼打量他:“圣人门下,为何自甘堕落,与贱吏为伍?”

朱政和心脏狂跳,但他知道这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。

他深吸一口气,而是躬身一揖,沉声道:“回先生的话,学生自幼诵读圣贤书,所求者,无非‘经世致用’四字。”

朱政和猛地抬起头,目光诚恳而坚定:“科场失利,报国无门,学生曾一度心灰意冷。然,听闻刘刺史新政,不拘一格,唯才是举,学生茅塞顿开。圣人云,‘邦有道,贫且贱焉,耻也’。”

“如今歙州吏治一新,正是有道之时,若还因固守所谓‘清名’而无所作为,才是真正的耻辱。”

他顿了顿,声音愈发铿锵:“学生以为,与其坐而论道,不如起而行之。愿以吏身入仕,从文牍钱粮学起,以实务印证所学。若能为这清明之风添一缕微风,为刺史分一毫之忧,便是学生的大幸。至于前程,但凭实绩,不敢奢求。”

胡三公听完,沉默半晌,忽然笑了。

他指着朱政和,对旁边的吏员道:“是块好料。刺史身边正缺个能跑腿、会写字的,把他安排过去,做个书吏吧。”

就这么一句话,朱政和一步登天,直接成了刺史的“机要秘书”!

思绪收回,公舍门已在眼前。

秋老虎的余威依旧猛烈,加上他本就有些痴肥,这一路小跑过来,此刻已是满头大汗,气喘吁吁。

他不敢造次,连忙顿住脚步,从袖中掏出一方干净的手帕,仔细擦了擦额头和脸颊的汗水,又连着做了两个深呼吸,平复了一下急促的气息,这才整理好衣冠,上前轻轻叩响了房门。

“进来。”

门内传来一道年轻却沉稳的声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