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他这副模样,朱政和正欲追问,却见方蒂走来,挥手招呼道:“方兄,这边。”
“方兄,考的如何?”
等待方蒂走来,众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方蒂身上。
论学问,一众好友之中,无出其右,乃至放眼整个郡城,也能排进前列。
方蒂看着他们,苦笑道:“此次策论过于刁钻,重实而轻虚,吾未曾有过为官经验,因而只能纸上谈兵,怕是难了。”
唐时科举已有二百余年之久,秀才科的策论,也已经形成传统,往往是一些形而上的问题。
可这次却不同,轻虚重实,直接落到具体事件,具体问题上。
简而言之就是:你们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废话,给出具体解决方案!
这他娘的不是难为人么?
他们又没当过官,甚至根本没有管理经验。
而瘟疫,在这个时代,又几乎是一个无解的灾祸。
又交谈了几句后,众人各自散去。
等到方蒂回家之时,老父亲与妻子早已等在门口。
面对二人期盼的目光与神情,他只能强颜欢笑,道了句“尚可”。
夜里,他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,难以入眠。
妻子从身后轻轻抱住他,柔声道:“夫君已尽力,莫要多想了。”
方蒂感受着妻子的体温,心中稍安。
他沉默了许久,才低声道:“若此次不中,我便去府衙寻个胥吏的差事做吧。”
“总不能,再让你们跟着我受苦。”
……
是夜。
明月舒朗。
府衙公廨之内,依旧灯火通明。
数十名负责阅卷的官员围坐在一起,每个人面前都堆着小山般的试卷。
天气闷热,哪怕到了夜里,暑气也未完全消散,一个个皆是满头大汗,摇着蒲扇。
刘靖迈步走向公廨,身后跟着的牙兵,手中端着一个托盘,上面放着几罐加了冰鱼的酸梅饮子。
还未进门,便听到里面传来一阵激烈的争论。
“荒谬!简直是荒谬至极!此等狼心狗肺之言,如何能出自读书人之口?依老夫看,当直接黜落,永不录用!”
“张大人此言差矣,此策虽有伤天和,却不失为一招险棋,足见此人有急智,非常人也!”
刘靖心中好奇,迈步走了进去:“诸位辛苦了,本官备了些冰饮,为大家解解暑气。”
“下官见过刺史。”
众人见刺史亲至,连忙起身行礼。
“都坐,都坐。”
刘靖将酸梅饮子分发下去,笑着问道,“方才听诸位争论不休,可是遇到了什么奇文?”
胡三公苦笑一声,从一堆试卷中抽出一份,递了过去:“刺史请看,正是这份秀才科的卷子,为这最后一道策论,我等快要吵翻天了。”
刘靖接过试卷,目光落在策论之上。
前面的文章写得中规中矩,并无出彩之处。
他直接看向那篇关于如何处置瘟疫的对策。
只见上面写道:瘟疫既起,病者甚众,若留于州内,必耗费钱粮无数,且易生大乱。
为今之计,当行霹雳手段。
可伪作山匪,将染病之百姓驱赶至邻州宣州境内。
宣州乃敌寇之地,我之病民,于彼如毒药。
敌若收容,则瘟疫必传,使其自顾不暇;敌若不容,则失其民心。
此一石二鸟之计,可解我歙州之危,又可乱敌之阵脚……
好家伙!
刘靖看完,也不禁挑了挑眉。
这考生,当真是个狠人!
这哪里是贾诩之风,这分明是想当李儒啊!
“刺史,此人视人命如草芥,心肠歹毒,若让他为官,必是祸害一方的酷吏!”一名老儒生痛心疾首地说道。
“可乱世用重典,此法虽毒,却不失为破局之法。”另一名官员反驳道。
刘靖放下试卷,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。
他当然知道这是歪门邪道,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。
但上位者看问题,不能只分黑白对错。
这种人,就像一把双刃剑,有利也有弊。
关键,在于握剑之人。
“此人,心术不正,策论为下。”
刘靖先是定了性,让那几名老儒生松了口气。
但下一刻。
他话锋一转,继续道:“然,其心思诡谲,不拘一格,亦算有才。便给个中下评级吧。”
“胡别驾。”
刘靖看向胡三公:“待放榜之后,你留意一下此人,本官要知道,写出这等文章的,究竟是何方神圣。”
“下官省的。”
胡三公点点头。
刘靖问道:“案首之人,诸位可有属意?”
闻言,胡三公取来一张考卷,说道:“虽考卷尚未批完,可下官等人皆以为,此人或可为案首。”
“哦?”
刘靖挑了挑眉,轻笑道:“能得胡别驾以及诸位如此看好,想来定然是位大才。”
接过考卷,入眼便是一手宛如印刷一般的馆阁体。
唐时虽未有馆阁体这种称呼,可科举答卷之时,却都是用的正楷,且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。
旁的不说,光是这首好字,就让人心情舒适。
再看内容,有理有据,引经据典,刘靖不住点头。
尤其是最后一道策论,虽未有出人意料的惊奇之处,却脚踏实地,步步为营,环环相扣,完全不像一个未经官场洗礼的意气书生,反而老辣的犹如一名久经官场的能臣干吏。
“此人不错,可为案首。”
放下试卷,刘靖给出了评价。
说白了,奇思妙想虽让人眼前一亮,可并非煌煌正道,只因奇想并不常有,而按部就班,稳步向前才是常态,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,放在文官身上亦是同理。
比如萧何,你能说出他有何种奇谋妙政么?
没有!
人家就是按部就班,将内政管理的井井有条,这才有了刘邦数次大败,又能迅速崛起的机会。
说罢,他拿起朱笔,在考卷右上角画了一个红圈。
……
八月十五。
唐时并无中秋一说,这日子于寻常百姓而言,不过是秋收在即,寻常的一天。
天边才刚泛起一丝鱼肚白,坊市内的大多数人家还沉浸在睡梦中,方蒂家的破木门便“吱呀”一声被推开。
他帮着老父亲将那辆独轮的汤饼摊子推到街上,将那和好的面团放在木盆里,用湿布盖着,几捆柴禾码得整整齐齐。
汤饼摊子听上去不错,可实则赚不了几个钱,有时一天下来,非但赚不到钱,还得往里搭柴火钱。
毕竟,不管有无食客,锅里的水得一直保持沸腾,锅底的柴不能断。
坊市规定的摊位就在街角,父亲熟练地支起锅灶,生火烧水,热气升腾间,佝偻的背影被拉得老长。
方蒂没多停留,只深深看了一眼父亲的背影,便转身朝着府衙的方向走去。
今日,是放榜的日子。
等他赶到府衙前时,这里早已是人头攒动,黑压压的一片。
除了和他一样前来等候结果的士子,还有许多纯粹来看热闹的百姓。
更有一些家仆模样的人,三五成群,目光锐利地在人群中扫视,像是在挑选货物。
“方兄!”
黄锦的声音从人群中传来。
他今日也穿了一身崭新的绸衫,只是脸上的神情,远不如衣衫光鲜。
“黄兄,朱兄。”
方蒂走上前,与几位好友打了招呼。
朱政和顶着两个大大的黑眼圈,唉声叹气:“昨夜一宿没睡,翻来覆去都是那道策论题,今日怕是要名落孙山了。”
“要我说,方兄定能高中!”
黄锦拍了拍方蒂的肩膀,语气笃定:“似方兄这等胸有丘壑之人,若都不能上榜,那这科举,不考也罢!”
“黄兄谬赞了,在下策论发挥失常,此次恐怕……”
方蒂谦虚地摇了摇头,心里却是一阵苦涩。
他安慰了朱政和几句,可自己的心,又何尝不是悬在半空。
等了约莫一炷香的功夫,府衙那扇朱红色的大门终于缓缓打开。
一名胥吏抱着两卷巨大的榜单,在两名牙兵的护卫下走了出来,将榜单“啪”地一下,贴在了照壁之上。
“放榜了!”
不知是谁喊了一声,原本还算有序的人群瞬间炸开,所有人像疯了一样朝前挤去。
方蒂也被人群裹挟着向前,他的心跳得厉害,手心里全是冷汗。
周围满是士子们的呼喊声,有狂喜的,有悲泣的,百态尽显。
他好不容易挤到前面,目光急切地在榜单上搜寻。
方蒂自觉策论发挥失常,因而直接从最下方的乙榜看起。
一个个陌生的名字从眼前划过,他从榜末看到了榜首,心一点点往下沉。
没有。
乙榜上,没有他的名字。
一股凉意从脚底升起,瞬间传遍四肢百骸。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镇定下来,又将目光投向了那张代表着无上荣耀的甲榜。
他不敢从头看,只敢从甲榜的末尾,一个名字一个名字地往上挪。
第十名,不是。
第九名,不是。
……
第五名,依旧不是。
方蒂的心彻底凉了半截。
他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空,脑子里一片空白。
果然,自己那篇纸上谈兵的策论,还是触怒了考官。
就在他失魂落魄,准备转身离开这伤心之地时。
耳边却传来一声石破天惊的尖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