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帝七年。
这一年,雨雪靡靡,刘川走下骊山。
行路迟迟,杨柳依依。
他陷入一种物我两忘的玄奇境界。
我动,而天地静。
天地动,而我静。
一动一静,一阴一阳。
动静者,天地之气质也。
宇宙万物无时不刻变化,真气无时不刻运行。
一个追求静态之人,身处动态的历史。
须有坚刚不可夺志的信念,也要有超凡脱俗的道行。
人体生机在“动”之间“静”。
天地万物动,而吾清静不动,此乃长生之道。
长生即是动静。
长生除了机械式的道行修行以外,仍需要心境的提升。
亲人离世,故人如风中落叶凋零,令刘川在心境之上受益颇多。
“何为神人?神人者,神而明之也,褪去人性,悟神性也。”
肉身的蜕变,心境的提升,则是超凡脱俗的要素。
修行之道,分为【不食谷】方人,【餐风露】真人,【乘云气】神人,【游四海】至人(地仙),【齐日月】圣人(天仙)。
当然,刘川想不到那么远,如今境界仍在【真人】徘徊,真人寿命上限为一百八十。
到了神人阶段,身心内外蜕变,身可乘云气而升,寿命增加三百,也就是四百八十年寿命上限。
按照前世的历史,他能活到公元236年,也就是三国蜀汉建兴十三年,诸葛亮去世第三年。
“踏遍青山人未老……”
刘川通体泛起微光,这是即将蜕变的超凡之光,歌声渐渐传遍远方。
山上,刘彻与许负目送刘川离开。
此后,经年,再无刘川踪迹。
长安。
青年董仲舒为门徒讲述《公羊春秋》。
夜晚,董仲舒秉烛夜书,著《春秋繁露》,这本书吸收法家、道家、阴阳家思想,建立了一个大一统思想体系。
此书师承祖父之作、继承公羊春秋、道家天人感应,法家法治,墨家均贫富等思想。
书成刹那,狂风大作。
屋外,刘川微微一笑,在星辰照耀之下,隐入黑夜。
此书代表着秦汉精英对大一统的探索,解决了秦朝与汉初的弊病,为后世统治提供思路。
当代人解决当代人的难题,这本书是好是坏,留待后人评判。
刘川不想干涉,他不会限制别人思考。
无论前世后世,没有一出世就放之四海皆准的理论;当代人提出问题,解决了当代的难题,后人在此基础修补增改,吸纳融合。
文明正是因此诞生。
“文明……需要思考与摸索的人。”
历史跌宕起伏,文明千锤百炼。
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……”
刘川飘然远去。
他要找一个地方闭关潜修,利用土伯之棺深埋地下,直到突破那一日。
在此之前,可看看故人。
刘川游历天下。
最后找到一处偏僻之所,青铜棺深埋地底,等待化凡蜕变。
……
元狩二年。
年轻的汉家天子刘彻登临龙首山,身后是当年仙人刘川修行的道观。
山下,猛将如云。
卫青与霍去病雄姿英发,率领汉家铁骑等候。
“汉家忍辱负重多年,今日必定复仇。”
数十年来,匈奴给他们的屈辱,每个汉人都牢记在心。
汉家草创之初,百废待兴,面对外地的入侵,只能以被动防御为主。
如今是到了复仇的时刻。
汉武对左右谋士说:“除了匈奴,朕还要对百越、河西、西域、东北、多个方向用兵。”
汉家天子没有庸庸碌碌之辈,年轻的天子是想建功立业,但是这几年来,刘彻也看到了关中人口的暴涨。
汉家实控的领土,不足以供养三千万百姓。
千万张嗷嗷待哺的人口,要么吃别人,要么互相吃。
刘彻自然选择前者。
“汉家天威,由朕而始。”刘彻从道教子弟手中接过北国寰宇图,此图源自刘川,当年刘川游历天下,自然也踏足了北国大漠。
此图传给许负,许负传给门徒卫青,卫青献给刘彻。
图册完完整整记录匈奴所统治地方的地形、水源。
“出兵!”
刘彻大手一挥,大军浩浩荡荡出发。
黄老的学说、稷下的争鸣、盖公的剑术、道教的武术,也对这个时代施加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