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城的圣旨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到了姑苏,皇帝杨宣对江云“火上浇油”的计策大加赞赏,朱批只有铿锵有力的四个字:“准奏!速办!”
休假的悠闲时光戛然而止。
江云与王世文立刻行动起来,太仓军港再次变得喧嚣忙碌。
水师战舰进行最后的检修保养,新招募的水手加紧操练,而最重要的,是十几艘经过伪装、看起来与普通商船无异的货船,被秘密地装满了货物——
不是丝绸瓷器,而是成捆的大刀、锋利的长枪、厚重的竹弓、一袋袋的箭矢。
宋洪源被委以重任,这位精通多国语言、熟悉南洋水情的商人,此刻将成为这场特殊“军火贸易”的总管。
他对这项任务既感兴奋又有些忐忑,但更多的是一种参与重大历史的使命感。
舰队再次扬帆起航,目标——混乱的倭岛。
这一次,他们没有直接前往已经杀成一片血海的左渡岛,而是采取了更为狡猾的策略:环绕倭岛航行。
船队沿着倭岛曲折的海岸线,寻找着每一个可能存在的港口或登陆点。
每当发现一个颇具规模的聚居地或属于某个大名(领主)的港口,宋洪源便会带着少量精干护卫,以“来自南洋的商人”身份登陆,与当地统治者或实权人物接触。
他的说辞经过精心设计:“尊贵的大人,我们来自遥远的南方,听闻贵地勇士骁勇,却苦于兵器不足。
我等恰有一批上好的兵刃甲胄,乃南洋精铁所铸,锋利无比,坚固异常。若大人有意,价格好商量。”
起初,一些较为谨慎或偏安一隅的大名还持怀疑态度。
但当他们亲眼看到那寒光闪闪的大刀、韧性极佳的弓弩时,贪婪很快战胜了疑虑。
尤其是在得知邻近的对手可能已经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武器后,恐慌和竞争心理促使他们迅速达成交易。
黄金、白银,被源源不断地搬上江云的货船,换下来的则是一批批足以武装数百甚至上千人的武器装备。
江云的原则是:不卖给最强者,专挑那些实力中等、有野心又缺乏资本的小大名,或者正在交战的双方都卖,确保力量均衡,让战火持续燃烧。
王世文站在船头,看着又一批武器被卸下,换来几箱沉甸甸的金子,不禁感叹:“太白兄,咱们这哪里是经商,分明是在播种死亡啊。”
江云目光深邃地望着远处倭岛上山峦的轮廓,语气平静却冰冷:
“唯有让他们流尽血,我们将来才能用最小的代价,来收拾这片河山。”
“对敌人的仁慈,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。倭寇袭扰我沿海百年,这笔血债,总要有人来还。”
原本,江云还考虑过出售粮食,以彻底解除这些战争机器的后顾之忧。
但是大昌虽近年粮食略有盈余,然天有不测风云,国之粮仓岂能资敌?
且倭人若粮草充足,战事恐绵延无期,反而不美。
让他们在争夺银矿的同时,也为口粮发愁,更能加速其消耗!
江云深以为然,遂放弃了卖粮的计划。饥饿,同样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