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5章 经济学(1 / 2)

御书房内,沉香袅袅,金砖铺地。

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光洁如镜的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
江云和王世文躬身行礼,姿态恭谨却不失风骨。

“哈哈哈哈,江爱卿,王爱卿,平身平身!”皇帝杨宣笑容满面,从御案后起身相迎,“此次出海清剿倭寇,你们可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啊!”

“为陛下分忧,乃臣等本分。”江云与王世文齐声应道,声音在宽敞的御书房中回荡。

杨宣亲切地拉着江云的手,引至一旁的紫檀木椅前:“快给朕细细道来,这银矿山究竟是怎么回事?朝堂上说得简略,朕心痒得很呐!”

江云从容落座,王世文则恭敬地站在一旁。

“回陛下,”江云声音清朗,“这石见银山位于倭国左渡岛上。”

“臣此次清剿倭寇,追踪至其老巢,意外发现了这座银山。”

“据臣初步勘测,若是开采得当,每年可产白银八百万两以上,且矿脉极深,可持续开采百年之久。”

“八百万两!”杨宣手中的茶盏险些跌落,一旁的王世文也倒吸一口凉气。

这个数字远超他们的想象——相当于大昌王朝全年税收的三成。

“江小子,此话当真?”杨宣的声音微微发颤,眼中闪着难以置信的光芒。

“千真万确。”江云郑重颔首,“臣已命人初步开采,首批五船银锭正在运往京城的路上。”

杨宣抚掌大笑:“妙极!妙极!如此一来,朕往后岂不是再也不用为银饷发愁了?哈哈哈哈!”

然而江云却微微摇头:“陛下,恕臣直言,有了银山,朝廷确实宽裕许多,但若说从此就不缺钱了,这个说法恐怕有些问题。”

杨宣笑容一滞,疑惑道:“江小子何出此言?每年八百万两白银,可不是小数目啊。”

“陛下,这涉及一门叫做'经济学'的学问。”江云缓缓道。

“经济学?”杨宣蹙眉,“这是哪门学问?朕从未听说过。”

“此学问研究的是天下财富生产、流通、分配之道。”江云解释道,“臣给陛下举个简单的例子,您就明白了。”

杨宣倾身向前,显露出极大兴趣:“快快道来。”

“假设我大昌只有一百石粮食,民间流通一百两银子。”

“那么在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下,一石粮食值一两银子。”

江云见皇帝点头,继续道,“若此时陛下从石见银山运回一百两银子,大昌就有了二百两银子,但粮食仍只有一百石。陛下觉得,这时一石粮食该值多少银子?”

杨宣不假思索:“自然还是值一两银子”

江云微笑摇头:“陛下,若银子多了,粮食却没多,那么人们愿意出更高的价钱购买粮食。一石粮食会涨到二两银子。”

“这是为何?”杨宣大惑不解,“银子不就是钱吗?钱怎么会贬值呢?”

王世文也插话道:“是啊太白兄,我也听糊涂了。银子就是钱,钱越多不是越好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