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1章 望海楼雅集(2 / 2)

“上官兄出手,必是佳作!”

“嘘,小声些,王公子还在呢……”

上官彻对周围的议论恍若未闻,径直走到书案前,执笔凝神片刻,随即笔走龙蛇,姿态潇洒飘逸:

《闽州春望》

风软云闲日影斜,东君先醒万人家。

一宵酥雨催新柳,十里晴岚散绮霞。

紫燕衔泥争补垒,黄童扑蝶笑簪花。

谁言春色无凭据?牛背青蓑过水涯。

此诗一出,满楼又是一静,随即爆发出比之前更为热烈的喝彩!

“好一个‘酥雨催新柳’!‘催’字灵动,妙极!”

“‘紫燕争补垒,黄童笑簪花’,好一幅生机盎然的闽州春景图!”

“上官兄此诗,清新雅致,情景交融,堪称今日魁首!”

赞誉之声不绝于耳。上官彻面带矜持微笑,拱手向四方致意,目光扫过主位旁的王世文时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与傲然。

此刻的王世文,在江云几句低语之后,脸上的慌乱焦躁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
他悠然自得地端起酒杯,与身旁的江云低声谈笑,仿佛对场中上官彻引发的轰动浑然不觉,那份气定神闲,倒真有几分深藏不露的大家风范。

待到上官彻引发的热潮稍歇,众人目光有意无意地再次聚焦到这位“贵客”身上。

李知府也适时含笑开口:“王公子远道而来,才情想必更是非凡。不知今日可否赐下墨宝,让我等闽州学子,一睹文华风采?”

所有人的目光,如同聚光灯般,“唰”地一下,齐齐落在了王世文身上。空气仿佛都凝滞了一瞬。

王世文心中狂跳,面上却强作镇定,缓缓放下酒杯,站起身来,对着李元和众人拱了拱手,朗声道:

“李大人谬赞,诸位才俊珠玉在前,世文本不敢班门弄斧。然既蒙李大人盛情相邀,世文便斗胆献丑,作一首小诗,权当抛砖引玉,以博诸位一笑。”

他目光扫过全场,那份从容气度,竟让满场才子屏住了呼吸。连上官彻也收起了几分傲色。

只听王世文气沉丹田,拿起毛笔,挥毫泼墨,笔走龙蛇,一首诗跃然纸上。

在一旁的江云也被王世文这手字给震撼到,内心越来越觉得这家伙的纨绔是装出来的。

旁边负责朗诵的书生忍不住大声念诵了出来。

《春江花月夜》
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

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
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

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

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

江畔何人初见月?江月何年初照人?

人生代代无穷已,江月年年望相似。

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
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

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

可怜楼上月徘徊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

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上拂还来。
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

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

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

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。

斜月沉沉藏海雾,碣石潇湘无限路。

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
一诗吟罢,满场寂然!

没有掌声,没有喝彩。

只有海风穿过楼阁的呜咽声,和烛火偶尔爆出的噼啪轻响。

所有人都像是被施了定身法,僵在原地。脸上的表情凝固了——震惊、茫然、难以置信、随后是巨大的震撼与无言的叹服!

李元脸上的笑容僵住,嘴巴微张,眼神直勾勾地盯着王世文,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位“纨绔公子”。

上官彻那矜持的傲然早已消失无踪,取而代之的是极度的惊愕与失魂落魄。

他手中的折扇“啪嗒”一声掉在地上,却浑然不觉。

他喃喃自语:“春江潮水连海平……海上明月共潮生……这气象……这意境……这词句……怎么可能……”

他引以为傲的诗作,在这首横空出世的《春江花月夜》面前,如同萤火之于皓月,瞬间黯然失色!

那些原本还带着审视目光的才子们,此刻眼中只剩下纯粹的敬畏与狂热!他们反复咀嚼着诗中的词句,只觉得字字珠玑,句句天籁!

那浩瀚的时空感、深邃的哲思、缠绵的情致、无与伦比的画面感与音韵美……如同一股洪流,瞬间冲垮了他们所有的认知!

这哪里是抛砖引玉?这分明是九天之上的仙音降世!

不知过了多久,才有人如梦初醒,爆发出第一个颤抖的喝彩:“好……好诗!绝世好诗啊!”

紧接着,如同山洪暴发,震耳欲聋的掌声、喝彩声、惊叹声瞬间淹没了整个望海楼!

“神作!此乃神作!”

“王公子大才!惊才绝艳!”

“此诗一出,当冠绝古今!”

“王公子!请受学生一拜!”

人群瞬间沸腾了,无数道狂热、崇拜的目光聚焦在王世文身上。

才子们争先恐后地涌上前,想要一睹这位“诗仙”风采,想要请教,想要攀谈……场面一度失控。

王世文站在人群中心,感受着这前所未有的、山呼海啸般的赞誉和崇拜,饶是他脸皮够厚,此刻也不禁有些飘飘然,仿佛真的成了那惊才绝艳的才子。

他努力维持着淡然的微笑,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呐喊:

“太白兄!你真是我的亲祖宗啊!!!”

而始作俑者江云,早已悄无声息地退到了喧嚣人群的外围,倚在栏杆上,望着楼下波涛翻涌的大海和天边初升的皎皎明月,嘴角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。

“张若虚前辈,对不住了。您的传世名篇,借来一用,点亮这大昌海疆的文华之光吧。”

海风拂过,吹动他的衣袂,仿佛也带走了那一丝剽窃的赧然。

此刻,只有明月清风,与楼内那因一首诗而陷入狂热的喧嚣,形成奇妙的对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