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阅兵(1 / 2)

离开京城那日,王世文在马车上,仍忍不住回头望了望那巍峨的皇城,啐了一口,抱怨道:

“太白兄,你说御史台那帮老酸儒,是不是闲得腚疼?”

“一本民间话本,讲些杜撰奇事、英雄传奇,也能被他们掰扯成映射当今、意图造反?”

“真是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!我看他们就是太平饭吃多了,不找点事显不出他们的存在!”

江云闻言,也是无奈一笑,摇头道:“王兄所言极是。这帮人,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。”

“风闻奏事……哼,说得好听,实则就是捕风捉影,空口白牙便能污人清白,还无需担责。”

“这等官职,若不是自己人当,那真是如同茅坑里的石头,又臭又硬,人人嫌弃。”

他顿了顿,话锋一转,带了几分戏谑,“不过嘛……若是自己人能坐上那位子,时不时找点‘风闻’,给对头添添堵,倒是轻松又惬意,简直是神仙职位。”

两人相视一眼,想起朝堂上那御史被怼得哑口无言的窘态,不由得放声大笑,连日来的憋闷也随之一扫而空。

说笑归说笑,正事却丝毫不敢耽搁。

两人快马加鞭,赶回太仓军港。

阅兵在即,万不能出任何纰漏。

越是临近军港,海风的气息便越是浓郁。

王世文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船帆桅杆,语气变得认真起来:

“太白兄,阅兵之后,咱们可就真要扬帆出海,真刀真枪地和倭寇干了。”

他看向江云,带着几分探询,“你……紧不紧张?”

江云深吸了一口带着咸味的空气,坦诚道:

“说实话,王兄,从未上过战场,说不紧张那是假的。”

“刀剑无眼,炮火无情,谁又能真正不怕?”

但他的眼神随即变得锐利而坚定,“然,大丈夫生于世间,保家卫国乃是本分。”

“更何况,我等手握如此利器和雄师,若仍龟缩不前,岂不辜负陛下厚望,枉费了这两年半的心血?”

“我更多的,是期待!期待着我等所造之战舰利炮,能在海上打出我大昌的赫赫声威!”

王世文哈哈大笑,用力一拍江云的肩膀:“我就知道!太白兄绝非怯战之人!”

“说实话,我也紧张,但我更他娘的兴奋!”

“你是甩手掌柜当得爽,我可是跟着赵王殿下,看着这些大炮一铆一钉造出来的!”

“就像自己养大的孩子,恨不得立刻拉出去,看看究竟有多大能耐!”

江云也笑了,看着王世文那跃跃欲试的模样,心中感慨。

谁能想到,昔日姑苏城有名的纨绔子弟,如今竟成了对军工制造如此痴迷的副总兵?这转变,着实令人惊叹。

诚然,日常训练多是轰击固定标靶,久而久之,对火炮的巨响和威力已有些习以为常。

但江云深知,当炮弹真正落入敌群,撕碎血肉之躯时,那将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、残酷而真实的景象。

他压下心中那一丝因想象而产生的悸动,再次坚定了信念——唯有以雷霆之势,彻底摧毁威胁,方能换来海疆真正的安宁!

……

阅兵之日,天公作美,碧空如洗,万里无云。

太仓军港,这座被严格封锁、神秘莫测的军事禁地,首次向帝国最高统治者及其核心臣僚揭开了面纱。

皇帝杨宣乘坐御辇,在赵王杨羽及一众文武百官的簇拥下,抵达检阅台。

当他走下御辇,放眼望去时,即便身为九五之尊,见惯了世间繁华,也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!

蔚蓝的海面上,帆樯如林!

数十艘巨大的战舰整齐列队,如同匍匐在海面上的钢铁巨兽。

船体高大巍峨,远非他印象中的任何船只可比。

尤其是那船舷两侧,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,森然排列,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冰冷气息。

他虽然从赵王和江云的奏报中多次听闻“巨舰”、“火炮”等词,但文字描述与亲眼所见带来的冲击力,根本不可同日而语!

他一时竟有些茫然,无法理解那些“黑管子”究竟是何等神物。

一旁的赵王杨羽则显得平静许多,眼神中带着自豪与审视。

这里从选址到建设,从龙骨铺设到战舰下水,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,如同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长大。

文武百官们更是窃窃私语,脸上写满了惊疑与难以置信。

他们中的许多人,直到此刻才真正相信,皇帝竟真的在不声不响间,打造出了如此一支庞大的水上力量!

检阅台上,皇帝杨宣看着台下广场上,一排排、一列列站得如标枪般笔直的水师官兵。

他们身着崭新的统一制服,肤色黝黑,眼神锐利,浑身散发着经过严格训练和风吹浪打后形成的精干气质。

皇帝不禁微微颔首,心中极为满意。

就在这时,江云一身笔挺的伯爵礼服,大步走到检阅台前,拿起一个铁皮卷成的简易扩音器,气沉丹田,声音通过扩音器放大,清晰地传遍整个码头:

“大昌皇家水师全体将士——!请皇上检阅——!”

话音落下,一旁早已准备好的军乐队立刻奏响了雄壮激昂的乐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