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阳初升。
千斤闸升起时,令人发酸的咯吱声,惊醒了城门附近坊市的居民。
有胆大的百姓,爬上院墙,将脑袋探过坊市的高墙,偷偷朝外看。
一看之下,顿时愣住了。
只见数百名歙县守军,排成整齐的队列,正顺着城洞出城。
为首之人他认得,是西城营的都尉,与他还沾亲带故。
贼人败了?
那百姓先是一喜,可又觉得不对劲,若是败了,那昨夜在全城搜罗的贼人又是怎么回事?
一时间,他有些迷糊了。
这年头的百姓是愚昧的,他们认知极其有限,接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少。
铛铛铛!
恰在这时,一阵响亮急促的敲锣声传来。
这是里正的金锣。
坊市里的百姓,立刻就听出来了,虽心下恐惧,可还是习惯性的走出家门。
一坊之中,坊正最大,类似于后世的社区居委会主任,负责坊内的治安、卫生、税收等事务。
坊正之下,便是里正。
里正则负责更基层的管理,如户籍登记、邻里纠纷调解等,有时还需配合不良人缉拿盗贼和逃犯。
平日里,坊市之中百姓接触最多的,就是坊正与里正。
邻里纠纷、打架斗殴、缴税徭役都是找里正和坊正。
至于刺史、别驾、六曹参军这类官老爷,平素别说接触了,看都看不着一眼。
往日有甚么事情,里正就会敲响金锣,召集坊市里的百姓。
所以,听到敲锣声,百姓们几乎是习惯性的走出家门。
坊市很大,如长安城,共计一百零八坊,每一坊居住的百姓高达万人之众。歙县虽不比得长安那般雄伟,可作为一州郡城,也不算小,城内共计十八坊,每坊百姓约莫三千余。
三千余人的坊市,绝对不算小了。
须知丹徒镇内的居民,拢共也不过才一千余而已。
彼时手工业与商业并不发达,绝大多数百姓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,所以大多都分布在城镇周边的村落之中,城内居民并没有那么多。
这一现象,直到宋时才得以改变。
宋时因大量土地被兼并,无数百姓失去土地,不过好在有发达的手工业、商业以及服务业托底,让失去土地的百姓得以涌入城镇,靠做工生活,从而导致城镇内人口数量激增。
以至于到了宋徽宗时期,汴京的人口突破一百八十万,成为当时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巨城!
而城内常住人口达到五十万的郡城,更是有七八个。
三千余人的坊市,自然无法将所有人都一同召集起来,只能一个街道一个街道的通知。
里正手持铜锣,身后跟着两名士兵,环顾一圈后,扯着嗓子说道:“各家各户都出来了吧,没来的,稍后邻里互相知会一声。如今咱们歙县,归汉军接管,汉军乃是仁义之师,不会干出烧杀劫掠这等恶事,因此大家不必惊慌。近期城内实行军管,粮食等一应物资统一分配,无要紧事不得出坊,酉时归家,坊门关闭!”
刘靖终归还是举了汉字大旗。
没法子,你说你是刘靖,谁他娘的知道你是谁。
不过你说自己是汉军,大伙儿瞬间就明白了。
两汉四百余年,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,金刀之谶更是无人不知,无人不晓。
“都回去吧。”
里正摆摆手,又赶往下一处街道。
长期的基层管理,让坊市的百姓对里正和坊正极其信任,因而百姓们惊慌的心,稍稍安定了一些。
类似这样的情况,在城内十八个坊市之中不断上演。
此时此刻,刘靖真心感谢坊市制度,将城内百姓划分为一片片区域,利用坊市的高墙圈起一个个社区。
如此一来,只需控制坊正,便能用极少的兵力,掌控整座郡城。
坊门一关,安排十来名士兵把守,再派几支小队沿主干道巡逻,充当机动部队,任坊内百姓怎么折腾蹦跶都没用。
坊市制度创立之初,本意就是为了方便管理。
虽说如今坊市制度,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,小摊小贩走出坊市,出现在大街小巷之中,但居所还是在坊市之中。
毕竟,隋唐的坊市制度实行了三百余年,百姓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,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改的。
坊市制度彻底崩溃,被遗弃,得是北宋时期的事情了。
城内迅速安定,刘靖便可以腾出手来,专心整编降兵。
兵少,是刘靖最大的弱点。
俘虏的降兵,共计一千二百余人,这些士兵可不是征兆的民夫,而是即战力,穿上铠甲,拿上刀枪便能上阵杀敌。
所以,刘靖又怎会放过。
将其中的伍长、什长、队正、百夫长、旅帅,大大小小的军官全部剔除后,剩余的底层士兵神色忐忑地被押解到牙城校场。
今日天气有些阴沉,凉风不断,似在酝酿一场春雨。
校场上的降兵们耷拉着脑袋,三三两两的窃窃私语。
汪前混在人群中,一副有恃无恐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