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章 教育年龄,不代表教育水平,更不代表人品!(1 / 2)

第三节课很快开始。

教室里,前来看公开课的老师们都坐在班里的后排。

同学们各个正襟危坐,看上去十分认真。

瞧着这一幕,张景只是撇嘴笑笑。

这是整个年级最差的一个班。

那些学生认真的模样,估计也是装出来的。

待会儿上课的时候,效果肯定大打折扣。

他还等着看,方辰这样的‘好老师’,能上出来什么样的课!

再大肆记录一番。

每个过来看公开课的老师,都负责着课堂记录。

虽然张景是过来蹭课的,但也要写记录。

随着上课铃声结束,方辰翻开课本。

按照教学进度,今天上课的内容,是讲解现代文《背影》。

“同学们,这篇课文大家都提前看过了吧?”

方辰拿着课本,笑吟吟地说道。

下一秒,讲台下立刻传出整齐的回答。

“看过啦……”

“……”

看到学生们的反应,直播间观众很是共情。

【有没有跟我一样的,刚发语文书就把所有能看的故事看完?】

【楼上的,你不是一个人!】

【这应该是所有学生都会干的吧?】

【我们不在乎什么感情不感情,就在乎故事精不精彩!】

【讲真的,我在无聊的时候,还会翻开语,哪怕那些课文被我看了几十遍!】

【楼上的兄弟,那你很有生活了。】

【一看就是上过学的人!】

至于坐在班级后排的张景,听到学生们整齐回答,撇嘴一笑。

“回答的整齐有啥用?一群差生,能理解什么亲情苦难?”

“待会儿提问的时候,估计就得冷场了。”

方辰在上课之前,就写好了教案。

因此,上课的节奏把控十分精准,就连这些教了许多年书的老师们,也不禁点头称赞。

很快,便来到了第一个提问环节。

方辰讲解的课文中,有一个“父亲买橘子”的片段。

他并没有直接分析写作手法,而是换了副语气。

“同学们,读到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段,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画面?”

“有没有让你想起自己或身边人的某个类似瞬间?哪怕只有一点点感觉,也可以说说!”

这种开放式的问题,同学们的回答自然积极踊跃。

一些平常上课不怎么发言的学生,此时在方辰的课堂上,也很是活泼。

“我……我爸上次回来,给我带了袋苹果,是火车站买的,挤得衣服都皱了……”

徐辉被选中发言。

方辰笑容满意,认真地点点头:“很好!徐辉同学的分享特别珍贵!”

“你看,这篇文章里写的‘父亲’,和你记忆里那个挤火车带苹果的爸爸,是不是有某种相识的感觉?”

“都是那种……笨拙却又沉甸甸的爱?”

随着方辰的讲解,班里的同学纷纷点头。

生活的举例,让他们更能理解文章的感情。

直播间网友也很认同。

【这老师教的不错嘛!我都能听懂了!】

【这比其他语文老师好多了,以前听这些带感情的文章,我一点儿代入感也没有!】

【方老师这么一说,学生们肯定就明白文章是什么意思了。】

【毕竟是一篇抒发感情的文章,还是得用现实来举例的!】

【方老师这样教学生,哪个学生不明白啊!】

虽说课堂的氛围十分融洽,但张景却轻哼一声。

在记录课堂的本子上写下批语。